轉爐石協助高雄西青埔垃圾場綠化再造

高雄都會公園位於高雄市,橫跨楠梓與橋頭兩區,總面積共95公頃,約為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4.5倍大,是臺灣首座都會公園,為高雄市西青埔垃圾掩埋場封場後綠化再造而成。

西青埔掩埋場在1999年6月完成使命關閉後,在內政部營建署「青山計畫」下,開啟西青埔綠化復育的轉變契機。西青埔掩埋場垃圾量高達900萬公噸、占地又廣,封場初期地面基於安全且避免二次污染,園方在垃圾上鋪上不透水覆蓋層推疊夯實。但初期的土地沈降不平均,車道濕滑,常有車輪沉陷甚至翻車情形,車輛運行困難,後來藉助中鋼轉爐石加以改善。轉爐石具有比重大、抗壓強度高、耐磨損等特性,日本甚多用在地盤改良材、跑道路盤材等,國內使用轉爐石鋪路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成功大學張益國博士在”衛生掩埋場”一文也特別提到高雄都會公園道路之級配料以中鋼轉爐石取代一般砂石級配料,除了可節省市府財政,也能達到資源回收再利用。

其實垃圾掩埋場平常每日操作後,都需進行15公分之每日覆土,但是由於國內目前土壤取得不易,根據元智大學丁力行等學者的研究,轉爐石可有效用於掩埋場每日替代覆土。掩埋場進行封場覆土及綠美化工程為避免雨水侵入導致垃圾發酵產生異味或沉陷,且為使覆土層具有相當的承載能力,因此,需覆蓋適當厚度之阻水材料。正修科技大學王建智等學者的研究也驗證轉爐石正適合作為垃圾掩埋場的覆蓋層材料。

由於掩埋場的土質易偏酸性,不利植物成長,園方除嘗試使用石灰,也採取生態堆肥的作法,將園區的落葉、枯枝等腐植質製成肥料後再還諸大地。但綠化復育面積大,所需土方量也大,原先取自高雄捷運工程開挖土地,但因土質不佳,植樹前幾年,樹木成長情況普遍不佳。全程參與「垃圾場變身」的高雄都會公園主任洪欽勳說,園方曾因找不到合適的土方傷透腦筋,還好縣市政府和民間廠商再度伸出援手,將阿公店水庫疏浚的肥沃底泥與中鋼擴建廠房的工程廢土統統載到園區,成為植物養分的生力軍。(摘錄自台灣光華雜誌)

轉爐石經多方驗證沒有毒性,此主要來自其所含的石灰質,善用這個特性反而讓轉爐石發揮其在調節土壤酸鹼度的功效,特別是垃圾發酵土質酸化的問題。日本已有很多實績將轉爐石與浚港底泥混拌以控制其酸鹼度及消除底泥惡臭。2011年日本福島縣海嘯災害,相馬市的農地被海嘯夾雜上來的淤泥淹蓋,稻田連草也長不出來受害嚴重,後來將轉爐石與田地上覆蓋的淤泥混拌後,不但恢復農地生機,2012年秋天所收成的稻米,更突破該地區的平均收成量,這都是轉爐石與淤泥混拌改良土質的成功案例。

從地獄到天堂,西青埔垃圾場蛻變為大片綠意盎然蓊蓊鬱鬱森林的的高雄都會公園,這是我國掩埋場轉型公園的首例,更是環境改造資源善加利用的最佳典範。